南亚网视(尼泊尔)
来欧洲“墨水瓶”感受文化浓度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4-02-28 15:02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2月28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记者 青木)以巴德伊舍为代表的奥地利萨尔茨卡默古特湖区被评为2024“欧洲文化之都”。萨尔茨卡默古特的名称源自德语的“盐”和“皇家领地”,公元前这里就开始开采盐矿。在采盐之外,这里还“蕴育了”诸多欧洲文化瑰宝——不少音乐家、画家、作家都到湖区寻找创作灵感。

今年年初开始,湖区内的23个小镇和13个湖泊将举办几百场特别活动,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示其文化活力。《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也走进2024“欧洲文化之都”,探访艺术家的创作法宝。

f7ec969fa8784070bb8e6beb2fa5a006u5

文学博物馆里,阿尔陶塞镇长演示如何坐在窗前看托伯格以前的家。青木摄

舒伯特曾在特劳恩湖边作曲

从维也纳机场乘坐火车到巴德伊舍,窗外的绿地、森林一望无垠,一个个可爱的小镇随山峦起伏分布,处处皆是明信片般的美景。

巴德伊舍的名字对欧洲以外的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19世纪中叶奥地利贵族就开始在这里修建避暑和狩猎行宫了。奥地利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茜茜公主把这里打造成了“第二皇都”。约瑟夫与茜茜公主举行订婚仪式的皇家别墅内摆放着大量精美的家具、画作、狩猎战利品等。

晚上记者宿在特劳恩湖边的一家酒店,房间落地窗前的美景令人心醉,静静的湖水与高耸、山体嶙峋陡峭的特劳恩山构成“矛盾又和谐”的画面。酒店女主人莫妮卡告诉记者,几百年前就有人在特劳恩湖等湖泊边上建旅馆,不少作曲家前来创作、留宿。弗朗茨·舒伯特曾在特劳恩湖边作曲,理查德·施特劳斯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曾在阿尔陶塞湖边散步,轻声哼唱自己喜欢的旋律,古斯塔夫·马勒直接在阿特湖边安置了一座“作曲小屋”,创作《第三交响曲》,弗兰兹·莱哈尔也在湖边受到启发,创作了轻歌剧《风流寡妇》。

“除了湖光山色,湖区的民歌也给作曲家提供了灵感。”莫妮卡说。湖区流传下来许多民歌、乐曲,比如牧人呼喊形式的牧歌,这在之前就非常流行。穿行在湖边的街道上,记者能感受到,湖区民居之间至今保留着浓厚的音乐氛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演奏乐曲和演唱民歌、跳当地的民族舞蹈。每到节日,当地人都会载歌载舞,用音乐传递快乐的心情。

“重走绘画之路”

记者探访湖区的第二站是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阿特湖。它以阿尔卑斯山脉为底色,尽显大自然本色之美。

“这里尤其受到画家们的青睐。”当地旅游局主管格奥尔格·福廷格告诉记者。他介绍说,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约瑟夫·舒尔特斯来到湖区,并在游记中称赞湖区是“奥地利的瑞士”。他的游记带火了湖区旅游,包括费尔迪南德·乔治·瓦尔特米勒、雅各布·阿尔特在内的画家都来到湖区写生。其中,画家瓦尔特米勒的作品在欧洲展出后反响良好,还让其本人名声大噪。

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也是湖区的粉丝。克里姆特尤爱阿特湖,他在这片避暑胜地度过了许多夏天。夏日的湖水、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光线激发克里姆特的灵感,他在这里创作了《阿特湖》等几十幅山水画。阿特湖地区还以克里姆特为名建立了博物馆,展出其画作,湖边设立了一条“克里姆特路”,复制这位艺术家散步时最喜欢的路线,让游客能够“重走绘画之路”。

“1欧元书店”

记者还去了阿尔陶塞小镇。阿尔陶塞湖的湖水清澈见底,绕着湖边散步,就如同在进行一场净化身心的冥想。

镇长杰拉德·洛伊茨尔把记者带到了小镇居民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小镇的文学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阿尔陶塞湖景色优美,曾吸引贵族、作家、艺术家等光顾。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这里逐渐发展成一个“作家之乡”。奥地利作家拉欧尔·奥恩海默在其自传《似水年华的客栈》中,将阿尔陶塞湖比作一个“墨水瓶”。

上世纪60年代,当地开始收集与阿尔陶塞湖有关的文学作品,现在博物馆里展出近100位作家的信息和其作品介绍。文学博物馆中有一个特别的体验之处——游客坐在一个靠背椅上,视线跟着面前窗子上的图标指引,可以透过玻璃看到作家弗里德里希·托伯格以前的家,房间里还循环播放着托伯格作品里的内容。镇长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当场为记者进行演示,他们朗读了托伯格的一句话:“任何来到阿尔陶塞的人,都不会想去阿尔陶塞以外的任何地方……”博物馆一楼有一个书店,出售当地人的二手书籍,不管书有多厚,都只要1欧元。当地人告诉记者,博物馆和书店都很受欢迎。。(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