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尼泊尔)
从洋葱到西红柿,印度“农业危机”为什么不断?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3-08-11 12:37

e6c001f9c8a1d92dd10456b8b0cb1fd9u5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8月11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受全球经济疲软、极端天气肆虐以及自身政策措施不给力等因素影响,印度农业领域今年乱象不断。

从年初的“洋葱危机”到6月以来的“西红柿危机”,再到7月的大米出口禁令,每次都引发印度国内和国际舆论对莫迪政府执政9年来农业政策“得与失”的关注:对内,莫迪一再提出的“到2022年让农民收入翻番”的承诺落空;对外,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突如其来的出口禁令给全球粮食供应带来紧张压力。

莫迪政府在农业发展上尝试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一些成效,但各种“危机”这些年也是接二连三,农民上街示威和抗议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最为重要的是3项涉及农业改革的法案半途而废。

印度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国家人口总数的65%,随着明年大选的临近,如何获得农民的支持,稳住“票仓”,也将成为对印度人民党的考验。

上图,当地时间2023年7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蔬菜市场里,一名小贩在他的店里整理摆放西红柿。(视觉中国)

“西红柿价格跑赢汽油和柴油”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印度今年夏季的高温天气延长,加上季风期推后带来降雨不足等原因,这个农业大国的多种农作物出现减产。

“西红柿危机”在这个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自6月以来,因产量骤降,印度西红柿价格暴涨。到7月中旬,新德里西红柿零售价格为每公斤178卢比,折合人民币约15元(1卢比约合0.08元人民币——编者注),这比年初的价格高出近7倍。同一时期,新德里汽油价格为每升96卢比。有印度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调侃说:“西红柿价格跑赢汽油和柴油。”还有网民发帖晒出一张西红柿比汽油和柴油跑得更快的漫画,画上面写着“西红柿说,‘如果你能,就赶上我’”,帖子后面还加上了两个大哭的表情包。

西红柿价格暴涨不仅给很多底层民众的生活带来沉重压力,还导致多起命案发生,有农民在保护自家西红柿地时被人打死。伴随西红柿价格暴涨,奇葩事件也多了起来,如新德里麦当劳出售的汉堡不再放西红柿片,还有智能手机店推出“买手机就送2公斤西红柿”的促销活动。

不仅西红柿价格暴涨,小麦价格的飞涨也让印度政府“如临大敌”,为稳住国内供应和物价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过去几个月,印度小麦价格上涨了12%。按照印媒的说法,今年6月,为压低价格,印度政府15年来首次对小麦库存量实施限制。为遏制国内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印度7月20日还宣布禁止出口除巴斯马蒂香米以外的白米。8月4日,消费者事务、食品和公共分配部的高级官员表示,正在考虑降低或取消40%的小麦进口税。近日还有消息称,印度政府正在考虑从俄罗斯进口900万吨小麦以增加库存。

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和古吉拉特邦是印度主要洋葱产地,产量约占全国的60%。印度每年产3000万吨左右洋葱,年度消费洋葱1500万吨。印度《印刷报》报道,每个印度家庭每月至少消费5公斤洋葱,但有太多的年份,印度人会因洋葱“循环哭泣”:年初批发价低迷时,受伤的是农民;到11月零售价达飞涨时,就轮到消费者受伤。

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一个批发市场上,一名工人背着一袋洋葱。(视觉中国)

《环球时报》记者常驻印度期间,几乎每年都遇到“洋葱危机”。2015年和2019年国内洋葱价格暴涨时,印度政府曾禁止洋葱出口。2020年9月,眼看着洋葱价格半年之内从每公斤20卢比一路飙升至40卢比左右,印度政府再度颁布条文:禁止洋葱和洋葱切片、粉末在内的相关产品出口。印度洋葱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及斯里兰卡等国。当印度颁布洋葱出口禁令时,有的国家只好加强本国洋葱生产能力,还有的国家只好寻求新的供应源,如从伊朗等国进口。当洋葱出口禁令取消时,印度原本期待的国际市场又不能很快恢复,这让不少洋葱种植户深受国家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今年年初印度洋葱批发价格大幅下跌,同样引发农民的不满。印度《瞭望》杂志网站3月报道说,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洋葱价格批发价2月份跌至每公斤1.5卢比到2卢比,这让很多洋葱种植户的收益几乎为零。该邦农民凯文算了一笔账,他投入约4万多卢比收获了512公斤洋葱,结果拉到市场出售时光运费和称重费就花了509.5卢比。3月初,马哈拉施特拉邦2万多农民到邦首府孟买示威游行,要求国家进行干预,提高洋葱价格。还有人将洋葱倾倒在高速公路上,导致全邦交通堵塞。《印度时报》7月3日报道,仅今年前4个月,马哈拉施特拉邦就有超过830名农民自杀,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7个农民自杀。有报道称,为确保2024年大选前局势稳定,印度政府一直在囤积洋葱,以期平息价格波动。 

让印度农民收入翻番的承诺没兑现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1/10的可耕地,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5%。印度可耕地面积约1.5亿公顷,大于中国(中国可耕地面积约1.28亿公顷——编者注),但粮食年产量不足中国的一半。除了人们常说的印度农村生产力和基础设施落后,且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外,这背后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降雨比较集中,即时间上集中在每年6月到10月,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北部。此外,印度多地还经常出现反季节雨水,这些都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气候原因不时会带来农业危机:风调雨顺时,农作物因丰产常价格暴跌;多雨或干旱时,农作物因欠产价格暴涨。

印度《印刷报》以洋葱为例报道说,洋葱价格除受供求关系影响外,还对气候高度敏感,当遭遇反季节雨季或高温时,洋葱产量下降,价格上升。《环球时报》记者几年前在印度常驻期间了解到,该国种植洋葱主要有两种:保质期通常为两周的“红洋葱”,以及保质期近6个月的“粉洋葱”。这其中,每年3月至5月上市的“红洋葱”非常容易腐烂。有印媒统计说,每年有近30%的洋葱在从农场到餐桌的途中被浪费掉。这是因为目前印度还没有全国范围内的冷链运输系统。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印度农业生产近些年也不乏亮点。印度《2023年经济调查》显示,过去6年印度农业部门年增长率为4.6%,2021—2022财年印度农产品出口达到创纪录的502亿美元。印度“组织者”、“zeebiz”等网站近日还盘点了莫迪2014年5月26日就任总理以来,在农业领域采取的各项新举措,包括印度农业生态绿色革命、滴灌、精准农业、有机农业、合同农业等,以及推行“农作物保险计划”和“农民最低收入支持计划”等。

不过,印度国会农业小组今年3月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距离政府提出的“2022年农民收入翻番”这一目标还很遥远。印度农业政策分析师、国家种子协会政策和外联部的前任主任谢卡尔·辛格表示,让农民收入翻番曾是莫迪政府2018年提出的最大承诺,如今却无法兑现。翻番承诺提出几年来,印度农民的年均收入增长维持在5%左右。国会农业小组的报告显示,贾坎德邦、中央邦、那加兰邦和奥里萨邦等邦的农民年收入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下降。

印度“文章14”网站近日刊文称,随着莫迪废除了农业改革法案,他的宏伟承诺也落空了。有署名“桑托什”的网民抱怨说,他靠种植大蒜为生,“莫迪说我们收入到2022年翻番,但这根本没有发生,而是变成了零”。印度社交媒体去年8月中旬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有农民将装满大蒜的麻袋扔进河里,原因是“大蒜收购价过低”。

巨额补贴给国家带来巨大负担

莫迪政府的两个任期内,印度农业发展经历几次起落。莫迪上台以来想要启动改革土地法,但到现在也没有实质性进展。特别是第二个任期,尽管粮食产量有所增长,2022年农产品出口创新高,但3项有争议的农业改革法案在引发数万农民长达一年多的抗议后,不得不撤回。

《印度快报》报道,2021年11月,莫迪政府突然宣布废除议会2020年9月通过的《2020年农产品商贸(促进和便利)法案》《2020年价格保证和农业服务(赋权和保护)法案》和《2020年基本商品法修正案》。这3项涉及农业改革的法案,本意是想放松国家管制,通过资本和市场促进印度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别是通过吸引私营资本投资补足农业基础性投入不足的短板,以此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莫迪曾称这些改革是“印度农业产业发展的分水岭”,但最终因农民持续一年多的抗议而被迫取消,这甚至成为莫迪政府遭遇的最为严重的执政危机之一。路透社当时援引一些印度农业专家的话说,这3项法案被逆转“是不幸的”,因为这样的改革本可以给农业生产带来新技术和投资。新德里农业分析师桑迪普·达斯认为,这对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是一个打击。

按照印媒的说法,相关农业改革半途而废,是因为“损害了农民利益”。特别是旁遮普邦、北方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等多地农民担心农业市场被阿达尼集团等私营资本操纵,因此走上街头抗议,要求政府废除相关法案。考虑到很多邦都是执政的印度人民党争夺的“票仓”,为平息民众的不满,莫迪政府最终宣布废除这几个涉农改革法案。据印度《教徒报》报道,特伦甘纳邦的首席部长直截了当地表示,“莫迪是因为担心失去北方邦和旁遮普邦的选举而撤回了新的农业法案”。

据了解,一些邦民众之所以强烈反对相关改革法案,离不开以往印度农业中间商和农村高利贷者的盘剥。印度农业学者莫汉在《印度转型:25年的经济改革》一书中写道,超过九成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由以下3个因素决定:每年的农产品相对价格、雨季降雨指数和农业技术的提高程度。他认为,如果私人投资者成为农产品主导者,他们为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和更多牟利,就可以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囤积某种农产品,从而操纵价格。土豆、洋葱和西红柿3种蔬菜占到印度人蔬菜消费总量的40%左右,它们的主要产地在恒河流域的农业带上,但贸易商一般选择把这些蔬菜储存在印度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带,因为这里有孟买港,容易出口和调运。

印度《第一邮报》近日还报道说,部分农民对莫迪政府的有机农业政策持保留态度。有机农业除了产量低外,其成本投入也成为农民债务负担增加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农业部门面临的压力加大,超过8亿人需要通过公共分配系统获得粮食。

另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莫迪政府每年在农业部门和农民身上的开支超过6.5万亿卢比。莫迪在强调过去9年的农业成就时表示,“政府确保印度化肥价格比其他国家更便宜”。相关数据显示,9年来印度政府的化肥补贴高达10万亿卢比。

谈到印度政府农业投入大但效果有限的问题,刘宗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症结在于“输血多于造血”,政府救济性脱贫措施只是辅助的补救措施,副作用大,印度更应解决自我发展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关专家认为,在印度,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产率低下,长期“靠天吃饭”。如果政府主要依靠化肥和粮食补贴维持农民生计,无疑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在莫迪政府中,从农业和农民福利部到消费者事务、食品和公共分配部,从农村发展部、乡村自治组织部到化工和化肥部,从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再到渔业、畜牧和乳品部,涉及农业生产和食品供给的部委之多,也给人留下机构设置混乱的印象。曾有接受记者采访的印度人士表示,农业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印度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真正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是政府应该全力去做的。(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